【台北228紀念館】的過往......
西元1930年,日治時期,日本人在現址成立了【台北放送局】,
向台灣、中國華南與南洋地區,放送日本與台灣本島節目。
西元1945年,日本投降,此局改名為【台灣廣播電台】。
1947年,228事件爆發,民眾進入這裡,對全省人民持續廣播台北發生228事件的訊息。
1949年,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改名為【中國廣播公司】。
1973年,中廣遷移,原館移交台北市政府管理,改作公園路燈管理處辦公室。
由於此館在228事件裡,發揮關鍵的傳遞訊息角色,
因而在事件屆滿50週年的1997年2月28日,設立了【台北228紀念館】。
紀念館外觀,很有南洋風味的建築。
紀念館前庭廣場, 雕塑作品:【大地與母親】。
|
紀念館外側,追思廊。
紀念館外側,悼念牆。
花20元就可以吹吹冷氣,何樂不為?
走~~現在就跟著小白鯨,一起進入台北228紀念館吹冷氣,看歷史。
輕輕推開這扇朦朧噴砂的玻璃門扉,我們虔敬靜心的走入歷史......
從光復初期到七十年代的古董收音機。
戰後,為了推行國語教育,當時的國語廣播教本。
還記得《走進228和平公園,尋找台北新公園 》提到的這座亭子嗎?
將~~將~~謎底揭曉,這亭子,就是戶外的收音機:放送亭。
1930年代,廣播是新興媒體。民眾必須添購收音機並付費,才能在家裡收聽廣播。
因此,各地放送局會在電台附近的空地或公園,設置【放送亭】,讓民眾可以免費閱聽。
228事件當天,
請願民眾遭官署開槍,群情激憤,集結進入當時的【台灣廣播電台】要求廣播。
一開始,聚集在戶外放送亭的民眾,並未聽到廣播,才發現技術人員把聲音關閉。
經要求後,廣播聲音被打開,228事件才在全省各地放送,
後續發展也如熊熊烈火,持續蔓延......
王添汀(1901~1947),
戰後,擔任台灣省議員,《人民導報》社長,時常針砭政府施政,為台灣的[民主先聲]。
228事件爆發後,挺身而出,
被大家推舉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發言人,提擬《三十二條處理大綱》。
走過這條光與詩的迴廊,讓我們寧靜的回到民國36年,回到台灣歷史上,
我們都必須永遠記住的228事件......
【時代的交替】
台灣,我們的母親。四百年來,歷經多少風雨飄搖。
馬關條約,讓台灣成為日本合法治理的殖民地。
皇民化教育,讓多少台灣人長輩以為自己就是日本人。
1937年,八年抗戰開打。1945年,戰爭結束。
台灣人歷經政權更迭(日本、國民政府),
也歷經了兩個時代、兩種語言、兩種文化、以及兩種身分認同的衝突。
【迎接新時代】
1945年,台灣光復。
從小到大,學校的社會課本總告訴我們:台灣人民歡欣鼓舞的重回祖國懷抱......
台灣,終於不再是殖民地;台灣人,終於不再是[二等國民]。
大家引頸企盼著:
同為中華民族的國民政府,血濃於水的深厚情感,可以帶給台灣嶄新契機與美好未來。
料想不到的是,從日本政府接收台灣的【行政長官公署】,
不僅實施專賣政策,致使通貨膨脹,失業激增!
還放任從大陸來台的官員,貪婪霸道,特權橫行,導致政風腐敗,民怨四起。
【暴風雨的前夕】
民國34年光復以後,
短短不到兩年的光陰,社會民怨的怒吼,竟如烽火般傳遍每個底層角落。
所謂的【本省人】與【外省人】的省籍隔閡,也在這時,悄悄埋下導火線。
戰後的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台灣,不但沒有讓人民感受回歸祖國的光榮與驕傲,
反而看到了比日治時期更為糟糕的
貪污舞弊、違法亂紀、物價暴漲、失業嚴重、文化差異、語言隔閡。
228事件,就在政治、社會、經濟與文化的長期積壓對立衝突下,終於引爆!
【227緝煙血案】
民國36年2月27日,
專賣局官員在台北市延平北路、南京西路交叉路口的天馬茶房附近的騎廊下,
查獲家境貧寒的林江邁女士正在販賣私菸,爆發推擠衝突。
林女士被官員以槍托擊中頭部,血流如注,因而引發圍觀民眾強烈不滿。
查緝官員情急之下,開槍誤殺一名路人陳文溪,衝突局面越演越烈,一發不可收拾。
【228事件,引爆】
2月28日,
憤憤不平的民眾,來到行政長官公署(今天的行政院),表達強烈不滿與抗議,
卻遭衛兵開槍射擊,數人傷亡。
抗議民眾轉向【台灣廣播電台】,將台北接連兩天血淋淋的槍殺民眾事件,放送全台。
全省各地抗議示威活動紛起,如野火燎原,吞噬了整座美麗島。
各地政府機關,燒的燒,砸的砸!仍無法宣洩人民積壓兩年多來的滔滔不滿情緒!
跟隨政府來台的【外省人】也因而遭殃,單獨走在路上,
只要口音不是閩南語,不分青紅皂白,先打一頓再說。
有槍械的軍警人員為求自保或是報復,
竟也開始沿路濫殺平民,讓多少無辜百姓陳屍街頭......
【宣布戒嚴,白色恐怖】
全台,陷入史無前例的大亂鬥!整個社會,人心惶惶,不知是否還有明天?
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,沒有把完整的事件始末,向遠在大陸的國民政府據實稟報,
以致後續處理方針與手段,不夠周全圓潤,
甚至頒布了所謂的戒嚴令,讓台灣開始為期四十年的戒嚴時期。
美麗的大海子民,在一瞬間,失去了笑顏與尊榮。蔚藍大海,只有深深的白色恐怖?
許多知識份子,許多社會賢達,前仆後繼,渴望政府能夠體察民意,維護民主人權。
在當時風聲鶴唳的社會氛圍下,
這些敢直言針砭的社會菁英,不是羅織入獄,就是流亡海外,甚至生死未明。
當時,人民無語問蒼天:台灣,還有未來嗎?而人民的吶喊,誰又能聽到?
21世紀的我們,靜默走過這靜思廊......
耳邊彷彿聽到低吟的受難曲......
受難者的遺容,帶給家屬無限哀悽,也帶給台灣過去數十年來,無可磨滅的心靈傷痕。
歷經過228事件的女人,堅韌勇敢。 用母性的光輝,溫暖了晦暗人心。 |
【反思與展望】
窗戶,光明的窗戶,一直都在。
只要我們拉啟厚重窗簾,推開玻璃,清風徐徐,和煦的陽光就會進來。
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
我們從228事件,學到了什麼?在這座【國際人權森林】裡,我們可以借鏡各國做法。
解嚴後,重建二二八事件歷史現場的工作,陸續展開。
相關研究文獻也相繼出刊問世,讓事件光明完整重現。
我喜歡這首詩:
讓我們種一棵樹,不是為了恨,而是愛。種下希望的幼苗,不是絕望的淚珠。
228事件,對小時候的我而言,很模糊也很衝突。
教科書能夠告訴我們的,非常有限,極度保守。
我們總是聽到長輩們口耳相傳著一些不堪入耳的故事。
學齡前,住在宜蘭的我,經常聽到阿公咬牙切齒的與我說起他的小時候:
和大人走在鐵橋上,橋頭的軍人突然機關槍掃射,讓他嚇得四處閃躲,
只是不停的哭,不停的發抖,不停的仇恨。
(我差點兒就沒有阿公?沒有阿公,就不會有我媽咪?更不會有後來的我?!)
後來,上小學了,住在台北眷村旁邊的我,
偶爾在公園聽到眷村的爺爺奶奶們,提及228事件後的那幾年,
總要驚恐的說著自以為輪轉的閩南語口音,
只因為不想在路上,又要被一群人攔路驗明身分,圍毆搶奪。
當時年幼的我,總是很困惑!
阿公說的版本,和眷村爺爺奶奶們說的,好像是同一個事件,卻又如此天差地別?
下樓吧~~就讓歷史,鑑往知來;讓我們的心,都下樓吧~~
我喜歡歷史,但我不喜歡政治。
我喜歡在歷史洪流裡,尋到鑑往知來的力量;
我不喜歡政治刻意隱瞞或過度操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件。
不論是秦始皇或是拿破崙,不論是南京大屠殺或是猶太人集中營,
都讓我們深切反思過去,樂觀迎向未來。
過去的歷史,我們無從參與,也無力改變;
然而,我們現在都在寫歷史,寫未來子孫可以看到的歷史。
【228事件】已經逝去65個年頭了,
我們虔心緬懷當時為了捍衛民主人權的受難賢達們,
我們也該放下過多的仇恨與對立,珍惜現在的自由與民主,
我們更該企盼未來永遠不要再有下一次的228!
把心打開,把心放寬,
不再藍綠惡鬥,不再政治操弄,
我們的出口、台灣的未來,便尋著了......
台北228紀念館。。。
讓我們走入歷史,走出悲情,
我們可以在好綠好綠的大地,擁有一片好藍好藍的天空......
*延伸閱讀:台北旅遊 ∥ 走進228和平公園,尋找台北新公園
台北旅遊 ∥ 國立臺灣博物館賞古蹟。土銀展示館逛金庫、看恐龍
留言列表